5月26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分会承办的“金课开讲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示范教学活动第三期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北京各高校的4名优秀思政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进行网络示范教学。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生党员通过高精尖创新中心直播平台参与线上学习。
活动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主持。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茂林副教授作了题为“世界何以‘唯物’?”的示范教学,对应的知识点是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三个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他从“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什么现实意义”三个问题出发,系统讲解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深化了学生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认识。他指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原理的论证逻辑,全面把握它的理论内涵,自觉在学习生活中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来自北方工业大学的屈天翼同学表示,张茂林老师的讲授简洁流畅,形象生动,同时具有强大的逻辑性,深度挖掘教材,尊重原著内容,让他树立起强大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与思想路线,他也在听课过程中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积极的人生追求与事业情怀。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秀芹教授对张茂林老师的示范教学进行点评。她表示,张茂林老师的授课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选材典型,选择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打造“金课”,极其必要,也非常重要;二是说理透彻,回答了唯物主义“三问”,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环环相扣,深刻回答了世界何以“唯物”这个根本问题;三是结合恰当,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丰富内涵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机结合,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体实际进行了有机结合。她指出,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一定要把道理讲深刻、讲透彻,同时又要善于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张茂林老师的授课做到了这些,因而有着不一样的精彩。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哲副教授作了题为“历史人物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教学展示。她围绕唯物史观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将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凝练转化为一个问题“历史人物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又依据常见的“打扮”手法细化为三个子问题从而构成授课的逻辑链:一是“娱乐无罪,历史人物可以任人戏说吗”;二是“学术至上,历史人物可以任人揭秘吗”;三是“言论自由,历史人物可以任人翻案吗”。她指出,现实中没有完美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只有从人的本质出发,才有可能形成价值共识。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表现为历史的人和阶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和阶级这两个最基本维度出发,运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来构建评价历史人物的坐标系。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孙启元同学表示,杨哲老师的讲授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案例入手,引用了大量网络中的热点话题和流行话题,并且以破为立,先驳误、后宣正,带着我们一起思考和解析,为我们示范了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现象、解决问题,使知识能够真正走近我们的生活,让他的获得感很强。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教授对杨哲老师的示范教学进行点评。他认为,杨老师的讲授切入视角新颖,原理阐释准确,分析具体细致,选用案例鲜活,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思政课。他指出,历史人物是历史中的人,是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人,对其评价必须放到历史具体中去把握,绝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而随意评价。杨老师的授课有力回击了唯心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抽空历史和具体、抽象化评价人物的方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关系的要求。这对学生加深理解“唯物史观”“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封世蓝老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会‘替代’人吗?——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的示范教学,讲授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她从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起,探寻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进而,她从现实导向理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其中重点讲授劳动的二重性。在理论的基础上,她回答了开篇提出的现实之问:机器只是解放劳动力,不是替代劳动力,是人发展了机械工具,延长了自身的劳动范围和劳动能力,人工智能提高了劳动的复杂程度,改变的是人的劳动方式,而不是人本身,人的劳动仍然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启示我们人工智能的社会主义应用最终的旨归是解放劳动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得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来自北京大学的姜晓琨同学表示,封世蓝老师的讲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实现了理论和现实的深度融合,在鲜明确立观点的同时又很注重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在讲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也很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中国化,不仅解答了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论的疑惑,还让她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教授对封世蓝老师的示范教学进行点评。她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理论性很强,要把课讲好,对任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封老师的讲授,问题意识突出,理论分析透彻,素材选用精准,展现了思政课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功夫修养。她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把握六个要素:巧开头,巧妙设计教学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主线清,明确教学目标,精准选用素材,有逻辑地设计教学;内容实,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言之有物,以理服人;互动好,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接地气,既要理论联系实际,也要让高大上的理论能够说家常话;善总结,要对所讲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回顾,点明主题,画龙点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慎萧副教授作了题为“发现资本的秘密”的示范教学。为讲解资本的特性,她通过《资本论》中皮尔先生和《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鱼的故事提出两个问题:“货币为何不等于资本?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并层层剖析进行回答: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更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流通中的等价交换掩盖了资本在生产中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她强调,资本要素的运用能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如任其肆意操纵、无视法律法规牟取暴利,将损害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和劳动者的权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探索能够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的方法,使资本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张袁雪湛同学表示,马慎萧老师的的讲授颇具趣味性,教学方法新颖,既注重价值引导,又着力于理论讲解,在传授原理的同时引导我们关注现实问题,给予大家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理论在同学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邰丽华教授对马慎萧老师的示范教学进行了点评。她指出,资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概念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项生产要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入理解资本的本质,正确把握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十分重要,其中的难度也非常大。她认为,马老师的讲授十分精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设计合理,案例选择独具匠心,拉近了老师与学生、所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了深入挖掘与通俗阐释,做到了趣味性、理论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三是将社会现实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高度融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既要正确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资本的消极影响。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对本次网络示范教学活动作总结点评。他表示,在举国上下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喜庆时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举办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示范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他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四位老师的授课、四位专家的点评、四位同学的听课感受,都是娓娓道来,妙语连珠,精彩纷呈,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让我们有一种如沐春风、如饮甘醴的畅快。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一定要坚持理论为本、内容为王的教学理念;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贴近学生;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密切关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将其及时反映到教学中。
“金课开讲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示范教学活动,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全国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各思政课教学研究分会共同打造的集体备课品牌。活动每月举办1到2次,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聚焦2021版思政课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组织教学名师分课程开展示范教学,为全市思政课教师打造贯穿全年、覆盖全员的网络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