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有着内在连续性。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必须重视中国历史。历史规律存在于历史过程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历史过程之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超越解释学范畴,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并渗透到我国制度文明建设中。 ●在历史、当代、未来相互衔接的历史之流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当然是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 必须在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发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制度是…
摘 要:深入理解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等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观点,必须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别是就“初级阶段究竟有多长”的问题作出原则性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它的历史使命,即它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历史任务变成了两个历史任务,因而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极为丰富,需要反复深入学习。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认真学习领…
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这70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实现了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新中国70年的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历程,对全面把握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科学总结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建设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考察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丰富经验,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始终把社会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适…
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要保障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没有一套切实管用的制度是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实践中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