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将社会中丰沛的教育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加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衔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在社会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开与合、量与质、一与多、时与势几对关系。为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必须着力以内容生产守住“正能量”、以力量整合汇聚“强动力”、以技术赋能打开“新角度”、以机制建设构筑“大网络”。
【关键词】“大思政课”;社会资源;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许家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4.6.68~73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大思政课’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EKS0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大思政课’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22120230362)。
社会资源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高质量转化,是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尤其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突破点。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要“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跟现实结合起来”,[1]到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可见资源转化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也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社会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厘清当前亟须解决的资源转化难题,进而从资源内容转化、转化主体力量、技术赋能、机制保障等方面探索问题解决之道。
一、资源转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大思政课”强调将广阔天地间的丰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课程育人资源。其中,做好社会资源向思政课教学资源的转化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因此,新时代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聚焦转化这一关键环节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这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互动、相得益彰的必由之路。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现实解释力的必由之路
“大思政课”在内涵上讲求开门办思政课,引入丰富充沛的社会素材和资源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提升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这里所谓的现实解释力,即思想政治理论对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及趋势解释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它与理论的生命力、创造力、说服力等密切相关。而资源转化是理论具有不息生命力、不竭创造力、不凡说服力的必由之路。一是资源转化有助于保持思想政治理论的生命力。“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2]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复杂性、实践指向性决定了其不仅要解释发生在当代中国大地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还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必须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从社会现实和生活变化中汲取鲜活素材和有益资源,从而为理论注入源头活水和旺盛的生命力。二是资源转化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的能力。思政课教学要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朴实的道理、具象的案例,将精炼的教材话语化为生动的教学话语,这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加工。列宁在论及理论鼓动宣传时指出:“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3]这也就是说,要以学生“生动的实际生活”“现实的确切事实”[4]为基础创新思政课教学,如此才能使学生对深奥的理论有更直接的认知感受。三是资源转化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仅仅回答好“是什么”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回答其背后的“为什么”,这样才能增进学生对“是什么”的清醒认知。这就要求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逐层剖析相关理论、清晰揭示内在机理、规范阐释实践成果及发展经验。这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能力是极大挑战,而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时代发展资源、社会实践资源、行业前沿资源等一切社会资源增长教师的见识和才干是当务之急。
2.加强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衔接的重要举措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6]这是“大思政课”建设对革新思政课课堂形态的要求。而要做到以实践性、对话性的课堂形态打破传统课堂“坐而论道”的格局,归根到底是要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善用社会资源则能够起到促进二者衔接的作用。一是通过资源转化能拓展理论教育广度。思政课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是确保教学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的前提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允许单一形态的知识进入思政课课堂,而是要用孕生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彰显真善美的知识型资源充实教育教学过程。二是通过资源转化促进知识、技能、价值教育的进阶。知识技能教育不是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的,把事实与价值、智慧建构与思想引领、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统一起来才是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实现价值的内化、思想的升华,马克思提出了“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7]的逻辑。思政课不能就思想理论谈价值建构,而应“下沉”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主动创设价值情境与意义空间,创造性地运用鲜活的社会资源,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三是通过资源转化推进实践教学的系统优化。当前,看似热热闹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倾向,导致教学实践资源被低效使用甚至搁置浪费。资源转化不仅要求调动多元主体力量,以其学识经历、眼界阅历、专业能力成为教育引导学生的可靠师资,还要求转换思政课的活动场所,让学生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里弄“沉浸式”接受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科教兴国等主题教育,进而在实践中升华理论认知。
3.适应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思政课”建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或者同一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个体身上不同的思想政治品德要素之间”。[8]而推动资源转化与科学布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一方面,资源转化可以推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从外部看,包括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等内容维度;从内部看,包括知识、情感、能力、思维、价值等素质向度。这些要素嵌叠环扣、紧密关联、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但要实现这些要素的相济共生、一体推进并非易事,既要求各个不同的思想品德要素之间均衡关联、不失一域,又要求思想品德内部各要素循序递进、不囿一隅。而科学的资源转化本身遵循“规律的探索”,社会资源并不会全部或自动地进入课程教学领域,须经由转化这一能动的“加工”环节,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能够汲取“全面而均衡的营养”。[9]另一方面,资源转化可以满足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新诉求与新期待。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其对资源转化的适应性问题,这也是资源转化面临的现实操作难题。适应性教学意味着要适应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需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阅历经验、兴趣动机、能力水平等差异基础上,调整社会资源与课堂结合的呈现样态、融合程度,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诉求。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加强转化就是“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10]这是社会资源向思政课教学资源转化过程中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
二、社会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以资源转化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除了要提升对资源转化重要性的认识,还需加强对资源转化过程规律的把握,这是实现科学转化的先决条件。在转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开与合、量与质、一与多、时与势等若干关系。
1.开与合的关系
这主要是指正确处理坚持资源社会开放与合乎教学需要的关系,使广泛多样的社会资源真正成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一般而言,思政课教学中社会资源的运用有三种状况:一是“开而不合”,主要表现为资源的运用脱离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教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甚者为了迎合学生什么热门讲什么,这容易使取之于社会空间的素材被生硬地植入课堂,或被随意解读或成为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谈资”。课堂教学看起来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天下要事、奇闻趣谈、人生故事内容颇丰,但都是浮于表面,并非真正地为学生解疑释惑。二是“有合无开”,主要表现为教师只根据统一规定和要求照本宣科,对于超出教材、教学大纲及个人研究专长之外的素材资源不敢用、不想用、不会用。“不敢用”主要是担当不够的问题,怕用错、用不对路子、用不好火候反而带来反效果;“不想用”主要是动力不足的问题,对自己所从事或熟悉领域之外的社会其他行业领域的信息、知识缺乏足够的关注;“不会用”主要是能力不达的问题,因对以何种角度、方式、程度分析以及于何时何处运用相关素材的判断不清晰,索性不用。这显然有违“大思政课”建设对于社会资源广泛调动、充分融入的基本要求。三是“开合有度”,主要表现为教师既广泛汲取各类社会资源,又在教学目标与规律指引下做好资源的相关性甄选、适配性择取、精准性磨合,使社会资源与课程教学、学生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只有做到向社会要资源的时候“放得开”、向课堂融资源的时候“合得来”,才是科学高效的转化态度和方法。
2.量与质的关系
这主要是指正确把握资源内容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让涌现在广袤大地、孕育于生动实践、蕴藏在社会生活中的宝贵资源转化成为启智润心的高品质教学资源。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处理资源的量与质的关系往往有三种状况:一是“重量轻质”,主要表现为用大量现实生活的素材堆砌课堂,挤占甚至淹没其他素材资源的发挥空间,以常识性、经验性描述回避甚至代替严密的逻辑论证或深刻的理论分析,使思政课少了理论味、说服力。为思政课教学资源注入丰富的社会生活元素是必要的,但以生活实例、经验事实、科学知识、时代故事等形态呈现的资源并未很好地与思政课教材、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资源以及学术研究前沿等深度结合,由此产生资源量多但教学内容浅薄泛散、主题不聚焦等现象。二是“偏量少质”,即相比散见在课内外、校内外、网上下的素材型教育资源,以条件型教育资源供给为牵引的思政课教学尚不成熟和规范。所谓条件型资源,主要指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相应场景、情境等构成的场域和空间资源。这类资源因其开发成本高、设计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较少被主动选择和利用。比如,思政课在对场馆资源的利用方面,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过程中均存在的目标笼统、内容泛化、价值虚浮、形式主义等问题。三是“质量并进”,主要表现为在善用崭新且丰富的现实生活资源增强理论教育的生动性、亲和力的同时,更注重从中提炼精神性、价值性元素,以增强同思政课的目标匹配度、逻辑契合度、内容贯通度。唯有通过“量”的不断积累再到实践中反复检验运用成效,才能逐步实现“质”的突破,在质量交替互促中形成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资源。
3.一与多的关系
这主要是指正确把握资源转化主体的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凝聚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体现“和羹之美”。在这方面主要是有三种状态:一是“挂一漏多”。主要表现为把思政课教师视为资源转化的单一力源,忽视其他主体力量的协同参与。如果这种“孤岛”现象不解决,意味着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同时扮演好多重角色,凭借一己之力把“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一切教育资源调动、利用起来。无限放大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是对“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这一使命和行动自觉的消解。二是“多而不一”。主要表现为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参与资源建设,但彼此间各自为营、自设壁垒,用力方向不一致。这虽然突破了力源单一的路径依赖,但又陷入多个主体、多股力量之围。当前,思政课资源建设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意识不够凸显、机制制度较为松散、方式手段相似单一、一体效能尚未形成。同时,把资源转化过程中各主体发挥的作用看作平等并列、同等重要也是一种实践误区,因为多元主体的协同一致绝非地位完全平等、关系固定不变。三是“一主多元”,即把参与资源建设的多元主体视为一个整体,坚持多元主体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同频共振,思政课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才能更好使各种教育资源体现课程的政治立场、学科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