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仅是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意涵,也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之所以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同步推进,从本质上看,源自两者之间的相互需要和双向奔赴,并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是党的创新理论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内核,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思政课建设是一个涉及教材、教师、课堂、学生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关键就在于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学内容、武装教师队伍、武装课堂阵地、武装学生头脑这四个方面的“武装”。两者的同步推进,同样也意味着要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贯穿其中的“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建设;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张国宏,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京),2024.5.92~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项目号:23JDSZK109)的阶段性成果。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①,这不仅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意涵,也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何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两者的同步推进?又该如何同步推进?只有深刻领会两者同步推进的价值意蕴,精准把握两者同步推进的实现路径,用贯穿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引领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两者同步推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价值意蕴
之所以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两者的同步推进,从本质上看,源自两者之间的相互需要和双向奔赴,并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党的创新理论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③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始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掌握群众,指导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
党的创新理论指的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根本实践价值在于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理论武装是把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活动主体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创新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根本前提。现在的青年一代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做好青年的思想理论武装工作尤为必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④而思政课则是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关键课程”和“主渠道”,这就要求不仅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而且要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对青年的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思政课的内容也就需要及时跟上一步。
(二)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内核
如果说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的核心要义,那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则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内核。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科学回答了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内容要求,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应该“讲什么”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⑤。党的创新理论就是新时代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道理”的集大成之所在。这个“理”,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讲清楚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根本大势,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这个“理”,最根本的是要讲清楚牢固树立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深刻领会坚持人民至上之“理”、坚持自信自立之“理”、坚持守正创新之“理”、坚持问题导向之“理”、坚持系统观念之“理”、坚持胸怀天下之“理”,等等。
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伟力所在,从而自觉担当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集中体现。思政课教学应该生动诠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在逻辑,思政课教学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释疑解惑,思政课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深入解读和宣传党的不断创新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党的创新理论的武装,是讲不好思政课的。思政课要体现“讲道理”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同频共振。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⑥。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也是在实践中牢牢把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这一根本定位的必然指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保障。
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根本在于培养出更多能够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和价值诉求,需要的是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使命任务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需要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时代新人思想认知的“定盘星”、引领前行的“指南针”、登高望远的“千里眼”和见微知著的“显微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实现强国目标、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引,是应对风险挑战、战胜艰难险阻的根本指针,是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精神旗帜。但是,科学的思想理论是不会自然而然进入学生头脑的,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也不会凭空产生的,需要持续进行理论武装和实践锤炼,并能因时而化、因势而行。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始终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青年,用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激励青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青年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思想保证,是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既关系着广大青年学生个人的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最终关系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大计。
二、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一个涉及教材、教师、课堂、学生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其中教材是“思想弹药”、教师是“传道使者”、课堂是“前沿阵地”、学生是“教育对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就要做到跟随党的理论创新的步伐,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材(教学内容)、武装教师、武装课堂,这三个方面正是同步推进的着力点和实现路径,而这三个方面又都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如何同步推进,关键就在于实现四个方面的“武装”。
(一)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学内容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⑦,这在实质上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应该“讲什么”的问题,即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学内容。
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是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依托。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紧紧围绕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筑牢科学有效的学理依据,做好教材内容的科学衔接,构建相互支撑、相互印证、螺旋上升的教材理论体系。要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目标融入高校培养方案、全方位进入高校教学体系、全环节纳入高校教育过程。重点讲授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核心课程,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到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形成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与时俱进的理论内容体系。
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思政课既要讲道理,也要摆事实,将道理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以事实支撑道理,用道理诠释事实。”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坚实的内容支撑。思政课要善于结合举世瞩目成就从不同维度进行讲授,以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支撑道理,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以权威的数据、鲜活的故事、典型的案例讲活道理,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以有根有据、有滋有味的身边事和自己事感悟道理,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思政课不仅具有政治属性,同时具有文化属性,要善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而实现涵养文化自信、凝聚价值共识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文化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股源流,思政课建设要善于深挖文化富矿,发挥三种文化对思政课建设的不同价值作用。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深厚沃土,以革命文化擦亮思政课红色底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思政课价值引领,让青年学生在文化涵育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二)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⑨毋庸置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同样关键是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党的创新理论博大精深,学生只有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及时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领悟其思想精髓。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懂理论的人教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传道使者”,必须明道、信道,育人先育己。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学术讲政治,要在教学中以深刻的道理说服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征服学生,以生动的哲理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有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的高度自觉,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理论特质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如此,还需要紧紧跟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始终跟上党的创新理论思维,对党的理论创新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认知,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做到及时学、及时教,不断适应思政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调整变化,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
实现两者的同步推进,必须紧紧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要通过开展理论培训、教学教法培训和实践教学能力研修,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准入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课堂阵地
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归根究底要通过并最终体现在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上。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立足课堂、深耕课堂,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课堂阵地。
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同步推进,不仅要求以党的创新理论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常讲常新,而且要求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政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党的创新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彰显出理论的时代性特质,这也要求新时代思政课自觉主动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以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情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原则要求,科学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和特性,是新时代思政课堂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思政课堂教学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着力在“八个相统一”上下功夫,创新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打造呈现有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政课堂。
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拓展。习近平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⑩。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体现了思政课建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以“大思政课”拓展思政育人新格局,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不能只局限在校园课堂,不能只满足于理论层面的教育教学,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打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将固定场域中的思政小课堂和开放场域中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实践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推动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实践环节的教育性,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筑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
(四)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
能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青年,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学内容、武装教师队伍、武装课堂阵地,归根究底要服从和服务于武装学生头脑这一根本目的。为此,必须从学生本身出发,适应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在武装学生的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
要深刻领悟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出发点。一是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学生成长。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真谛和思维方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是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促进学生发展。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特质和理论品格,引导青年学生把自身的发展同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提升人生的社会价值。三是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廓清学生思想迷雾。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武器,回应和解答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青年学生走出认识误区,找准前行的方向感。
要科学把握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着力点。一是要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对学生的吸引力。要通过讲清楚、讲透彻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理论逻辑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让青年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价值所在,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要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对学生的指导力。善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青年学生,发挥“六个必须坚持”作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作用。三是要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对学生的塑造力。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和丰厚历史磨练意志品质,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应对矛盾、风险、挑战和考验的能力。
要筑牢夯实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落脚点。一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青年学生的强大精神支柱,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致力把理论武装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青年躬身实践是检验党的创新理论真理性与党的理论武装实效性的最好证明。要引导青年学生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下深入社会基层,扎根群众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肩膀扛起复兴伟业。三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担当。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转化为广大青年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推动青年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要通过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让广大青年明确奋斗的现实感,砥砺奋进之志,强化报国之行。
三、用贯穿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引领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仅意味着要与时俱进,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党的创新理论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常讲常新,同样也意味着要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也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人民至上,增强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原则和价值立场。如何遵循和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关键在于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贯彻到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1)
思政课建设坚持人民至上,根本就在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负党和人民对思政课的育才期待,努力肩负起“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2)的使命担当。理论上的清醒,方能做到政治上的坚定。在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维度,把坚持人民至上的学理道理情理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学生认清这一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源自党的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更要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摈弃个人至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极端错误观念,引领青年学生从对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认知走向思想认同再走向行为认同,引导学生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坚持自信自立,筑牢“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特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品质。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13)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四个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着力在培育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方面下功夫。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在学理阐释上下功夫,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4)的道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何以自信”“以何自信”“为何自信”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中汲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中强化自信,引导学生做自信自立的中国人。另一方面也要在言传身教上下功夫,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研、真信、真教、真用,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以榜样垂范和人格力量引导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
(三)坚持守正创新,遵循课程改革创新的根本之道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也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5)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既要坚守正道,也要创新求变。
以“守正”筑牢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基。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在守正的前提下推进创新。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政治方向之“正”。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亮底色。二是要坚守本质属性之“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无论怎样创新,无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都不能偏离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三是要遵循育人规律之“正”。思政课教学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活动,是一门独特的教育科学,必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
以“创新”拓展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空间。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拓展空间,提升实效。具体来说,一是要创教学理念之“新”。要善于将“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落实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也要敢于突破陈规,不断探索多元互动的创新教学理念。二是要创教学内容之“新”。习近平指出,“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16)我们既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及时性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也要善于伴随生动变化的社会实践,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上的常讲常新。三是要创教学方法之“新”。30多年前,苏联学者姆什韦尼耶拉泽就曾指出,“今天,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时代,随着全世界的成就和科学的威望史无前例地增加,如果不使用科学的数据、计算机、模型设计和各种信息系统,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具有影响或得到普及。”(17)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学必须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升级迭代的形势,以新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勇于和善于推进课堂革命。
(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生关注问题的阐释回答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8)坚持问题导向,既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19)因此,上好思政课,必然要求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力辨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回答好学生的求知之问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讲好思政课,既要讲好“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讲好“为什么”的问题,要在解答学生困惑的过程中,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担当精神,提升理论功底,“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20),敢于和善于用深刻透彻的学理道理哲理回应和解答学生提出的尖锐、复杂、敏感问题,不断回答好学生的求知之间。
(五)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面统筹协同的系统思维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科学工作方法。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内在的整体系统性。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最重要的在于要运用系统思维对思政课建设的地位作用、构成要素、体制机制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
以系统观念引领和统筹思政课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以系统思维强化思政课地位作用的战略性认知。这就要从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根本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1)二是要以系统思维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的整体性合力。这就要求树立“大思政”育人理念,优化“大思政”育人格局。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理念,使各门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持善用“大思政课”,整合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三是要系统思维发挥思政课程要素和环节的整体性优势。这就要求以整体性思维审视思政课教学各环节,全面梳理教学全流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科学把握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方法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有机联系,聚焦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盲点、堵点、难点,着眼实效性,打好组合拳。
(六)坚持胸怀天下,拓展思政课程教学的思维视野
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自觉,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实践自觉。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坚持胸怀天下,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情怀。
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求必须将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的期待和要求体现到教育教学中,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博大的世界格局、崇高的人类情怀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境界。要注重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22),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讲清楚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内在逻辑,讲清楚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释:
①《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1页。
⑤《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⑥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⑦《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
⑧陈金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讲好思政课》,《人民日报》2024年6月19日。
⑨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⑩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12)《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
(13)《两会特稿1“勇挑大梁、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侧记》,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1h/2023-03/06/c_1129415661.htm。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页。
(1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17)[苏]B.B.姆什韦尼耶拉:《政治现实与政治意识》,王浦劬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6页。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页。
(1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2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2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