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局限于从育人的角度来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尤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高度来加以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政课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立心立魂、强基固本、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3·18”重要讲话,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政课的战略定位,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心立魂、强基固本、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的战略站位,增强思政课的教育实效,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复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思政课;战略定位;关键课程
【作者简介】骆郁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余焰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24.5.126~13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ZD008]的阶段性成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仅从育人的角度看待与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没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尤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政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将思政课提高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强基固本和“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战略高度。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①,阐明了思政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重要性,为新时代高度重视和全力办好思政课提供了科学指导。2024年5月上旬,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②,思政课建设成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发挥“思政引领力”③。新时代,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政课的战略定位,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心立魂、强基固本、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的战略站位,增强思政课的教育实效,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复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一、思政课是立心立魂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的战略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它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标识、核心课程和主要渠道。是否重视思政课建设,体现了是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否重视运用主流意识形态立心立魂,是否重视党和国家政治引领力、思想塑造力、精神凝聚力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一)思政课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标识
任何社会都有维护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经济和政治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产物,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④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决定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以及运用哪些方式传播、传载、传承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以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开设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政课,就是传播、传载、传承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这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标识。早期英国大学的博雅课程以培养绅士和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为旨归,反映了英国统治阶级维护本阶级思想统治、培养本阶级接班人的内在要求;美国高校传导价值观的通识教育、公民教育以及政治社会化课程则渗透着美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标识和培养美国资产阶级接班人的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的思政课则是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标识。削弱、放弃和动摇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导致高校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混乱。苏联亡党亡国就是这一教训的深刻体现,“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⑤。这是沉痛的前车之鉴!戈尔巴乔夫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权,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撼动了国家根本的精神支柱,造成了苏联党、军队与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混乱,最终酿成了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思政课这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标识。
当代中国社会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社会。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的思政课传播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本质是为了坚持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指导和推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列宁曾明确指出,“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⑥。思政课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标识,标志着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是体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课程,是教育政治属性的充分体现,也是加强党对高等教育领导的重中之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⑦,离不开思政课的理论传播和思想引导。因此,思政课要始终以课程政治属性为战略定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传授、传递、传播至广大青年学子之中,使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担当使命,贡献青春力量。
(二)思政课是铸牢精神支柱的核心课程
思政课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标识,更是铸牢国家和民族精神支柱的核心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⑧意识形态工作关乎人心向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思政课不是一般的课程,而是用主流意识形态铸牢精神支柱,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核心课程。
思政课维护党和国家核心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立心,就在于为党和国家确立了根本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思政课就是维护这一根本指导思想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是加强理论武装的重要举措,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的工作,不仅能够加强学校师生的理论武装,还能够成为向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推动全党全社会的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理论宣讲团、理论热点面对面、思想热点面对面等方式和途径,向广大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讲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讲清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讲透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维护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思想,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政课是铸牢全国人民根本精神支柱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为民族立魂,就在于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同理想、凝聚人民共识、厚植爱国情怀,铸牢新时代民族之魂。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是全党全国人民根本的精神支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⑨思政课促进意识形态工作“为民族立魂”,就是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和全国人民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推动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凝聚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思政课是塑造青年知识分子思想灵魂的工作。“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⑩作为社会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社会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对社会坚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及其走向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塑造新人就是形塑社会,塑造新人就是塑造未来。思政课正是塑造青年知识分子思想灵魂、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课程。新时代,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建好、讲好思政课,深入落实青年知识分子的铸魂工程,使培养的时代新人能够担当和推进“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伟业。
(三)思政课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实现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主要渠道。任何一个统治阶级的思想要占统治地位,都离不开其思想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只有经过传播后才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同、接受、掌握和运用,才能使统治阶级的思想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将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与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上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传播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深全党全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同,启发、提高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觉悟,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创造和实现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理论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方式。主流意识形态往往体现为统治阶级理论性、系统性的思想,体现为一定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必然要通过一种系统的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而思想体系不是社会主义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⑾。传播哪一种思想体系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巩固至关重要。新时代,要通过系统全面的理论教育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精髓为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领会、内化与践行,从而使他们争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思政课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抓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有多种方式,而思政课是其主要渠道。习近平深刻指出,“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⑿。课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政课则是体现教育政治属性的关键课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⒀,始终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的重要渠道和主流意识形态传导的关键抓手,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感染、影响、引导青年,帮助解决好关系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推动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长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思政课是强基固本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是强基固本的关键课程。何为“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何为“基”?就是增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政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关键课程,在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键课程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⒁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理论、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阐释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武装人们的头脑,引领社会思潮,廓清思想迷雾,鼓舞人民斗志,推动社会发展。
新时代,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贯穿思政课教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赋予思政课新的时代内涵。思政课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⒃,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与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与把握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批判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定青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思政课是增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在凝聚思想共识、增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思想共识是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的基础。当前,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复杂思想态势。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思潮,如何在多元多样的价值取向中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都迫切需要思政课发挥引领力,增强学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增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基础之上。“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凝聚思想共识的理论基础。要运用思政课系统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特别是学校师生的头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学校师生自觉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激发政治觉悟,汇聚磅礴力量,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增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把伟大建设成就融入思政课。中国着力推进现代化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是思政课育人最生动的教材。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⒅,充分发挥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⒆,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话语叙事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青年学子的信仰、信念、信心,更加自觉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奠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
增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离不开共同话语基础的构建。共同的话语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共识和实践力量的重要载体。思政课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并传播具有原创性、主体性、特色性的中国话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凝聚全民共识,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话语纽带。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基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提出的创新话语,充分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期盼,要坚持运用这些创新话语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共识和共同意志,为推进强国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思政课是巩固学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是巩固学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课程。“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入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⒇“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21)学校特别是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知识人才密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流、激荡和交锋,往往成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渗透的重点,而高校的青年学生则成为西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争夺的重点群体。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能不能巩固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政权安全与政治安全,关系到党的千秋伟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以学校特别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渗透和实施“颜色革命”的突破口,大肆宣扬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各种错误思潮,企图以西方错误思潮否定和取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丑化党的领导,制造思想混乱,干扰青年师生对我国主流价值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22)思政课要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批判和克服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政治误导和价值误区,增强学生的思想辨别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免疫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
三、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的战略地位还体现在它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3)。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一)思政课是解决人才培养根本问题的关键课程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深刻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4)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亟需回答的重要问题,而思政课则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其作用不可替代。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5)“培养什么人”是事关我国教育成败的首要问题,也是思政课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它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支撑依据,也为“如何培养人”提供了实践指南。习近平强调指出:“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6)因此,要使思政课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立场更加明确和坚定,着力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实践路径。“怎样培养人”是“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通过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相互融通、线上线下思政课教学的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等探寻“怎样培养人”的新路径,全方位、多渠道深化我国思政课育人,不断提高新时代思政课育人的实效。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战略方向。“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思政课建设的方向性问题。新时代,思政课通过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7)的优秀人才,切实回应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二)思政课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课程
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政课的重要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8),而思政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课程。马克思强调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9)。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于每一个现实的人都能够摆脱落后社会关系的桎梏,使人的个性、主体性、创造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全面地占有自身的本质,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始终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新型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思政课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思政课不仅是一门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的课程,而且在增强学生发展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0)思政课是围绕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无论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都离不开思政课。思政课不仅要立德,还要贯穿到智育、体育之中,促进学生立智、立体。学生的思想问题很多是在智育、体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思政课结合智育、体育做好价值引导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1),在发挥好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增长才干、锻炼能力、提升素质、自由表达创造机会和条件。要引导学生探索人生成长的规律,坚持走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成长道路,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的正确路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把“小我”和“大我”、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又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自由地选择自身的发展方向、人生目标、成长道路,从而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主体的创新热情和成长动力,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思政课是培养堪当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课育人的时代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应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32)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强调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33),为新时代新征程时代新人的培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在2024年5月上旬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4),提出了新时代思政课新的育人要求。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再到“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新内涵、新特征、新要求”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成长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无论是时代新人的“理想、本领、担当”的培养,还是吃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或是“让党放心、爱国奉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引领,都离不开思政课的教育引导。思政课之所以能够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就在于能够契合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赋予时代新人新的时代内涵和培养要求,造就能够真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风险增加。新时代,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培育堪当时代大任新人的关键作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历史使命。“培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35)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发挥好锻造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作用,筑牢学生精神之基。思政课还要发挥培养时代新人过硬思想政治素养的关键作用。思政课要结合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我国政治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使其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坚定不移跟党走。“奋斗精神是时代新人的重要标志”(36),爱国强国离不开拼搏奋斗。思政课要引导学生自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之中,实现新的使命,谱写青春华章。
注释:
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页。
②《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载《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
③赵成:《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载《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50页。
⑤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页。
⑥《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第4卷第302页。
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3页。
⑧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
⑨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37页。
⑩《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载《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⑾《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第1卷第327页。
⑿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第19页。
⒀同上书,第2页。
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
⒂同上书,第43页。
⒃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99页。
⒄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8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页。
⒅《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载《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
⒆《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载《人民日报》2024年6月21日。
⒇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编:《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1页。
(2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第6页。
(22)同上书,第19页。
(2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第2页。
(24)同上书,第9页。
(2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载《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2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第4页。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7页。
(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683页。
(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77页。
(3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第21页。
(3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0页。
(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71页。
(34)《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载《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
(35)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66页。
(36)同上书,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