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强国必须强军的深刻逻辑何以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
姜延军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持续“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在“两个大局”的交织影响下,将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势在必行,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也是应对意识形态复杂斗争的现实需要,还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当前推进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着力强化思想认识,持续加强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顶层设计;着力强化内容嵌入,系统推动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着力强化问题导向,突出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强化协同育人,积极构建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教育大格局;着力强化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大师资”力量;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关键词】习近平强军思想;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青年
【作者简介】姜延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24.6.116~121
军虽强,好战必亡;国虽强,忘战必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把握强国对强军的战略需求,带领全军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立足新时代,深入思考回答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强军思想,不仅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各方面现实挑战的迫切需要。回答好这一问题,既要着眼于认识和态度,更要着眼于方法和路径。
一、充分认识推进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要求高校必须将习近平强军思想有效融入思政课课堂,用强国必须强军的深刻逻辑广泛凝聚共识、提供有效人才支撑。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
强国与强军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国梦内在包含着强军梦,缺失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对国际国内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习近平深刻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①。一方面,透过历史棱镜回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来路,百年屈辱与抗争的中国近代史表明,国无强军就备受欺压,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才为我们迎来今天的独立自主、和平富强。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军事斗争史,没有枪杆子出政权、保政权,便不会有今天和平发展的大好进程。另一方面,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处的关键时代方位,国内外局势并不稳定,中美博弈持续加剧,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碰撞甚至激烈交锋。“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②“现在,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纵横捭阖,但千万不能忘记,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③习近平强军思想反映了党的执政使命对军队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党的意志主张在军事领域的具体体现。将习近平强军思想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自觉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下思考和做好全民国防教育的实际行动,是站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动院校“大思政课”的具体举措,是确保思政课堂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顺利开展的有力依托。
(二)应对意识形态复杂斗争的现实需要
高校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而是社会整体网络中一个重要关节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背景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群体。从高校思政课工作的角度来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显得尤为突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民主宪政派等诸多思潮纷繁涌动,并常常以所谓学术争鸣的姿态进入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多元主义日益成为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普遍信条,每一种生活方式仿佛都可以在各种思潮中获得阐释与辩护;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持,既促进了青年学生个体意识、自由意识、权益意识的增强,强化了青年学生追逐激进、流行、时髦等的内在动力,也提供了将自己压缩为“最小独立单位”从而偏居一隅的可能,对周遭世界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淡漠和疏离。习近平强军思想对国际国内战略形势的分析、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意义和发展情况的呈现、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研判等,充满科学客观、全面深刻的真理性论述,不仅有助于充实思政课的内容和体系,为思政课程注入军事元素、国防观念,而且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程的研究方法、价值导向、理论视域等。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凸显出极端重要的政治意义和价值遵循,有助于培育青年学生牢固的国防意识和科学的安全观、战争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三)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脱离了这个最大实际,高等教育就丢失了办学的根本,就很难办好。”④“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⑤高校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有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和胸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将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其中包含的军事、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内容,有助于青年学生提升认知站位、丰富知识体系;包含的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地缘态势、安全威胁、发展目标等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包含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方法,有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挑战,增强斗争精神、锤炼坚强意志。此外,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也是完善现代教学体系的有效方式,这一过程的实施能够有效健全和完善军事理论教学体系,开发和整合国防教育资源,对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厚植家国情怀、助力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积极探索推进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贯彻党的二十大“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要求的战略举措,是丰富发展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推进完成这一任务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在不断创新中持续发力,打出一套加强指导、完备体系、提升队伍、优化政策、配套支撑的组合拳。
(一)着力强化思想认识:持续提升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顶层设计
兵民是胜利之本。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⑥。“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军的责任,也是全党全国的责任。”⑦“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兵力后备力量建设,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⑧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必须有的重要认识。高校党委要制定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举措,做好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制度设计,切实把习近平强军思想全目标融入高校培养方案,全方位进入高校教学体系,全环节纳入高校教育链路。
一要用制度凝聚多元主体、打造多元平台、坚持课程思政、开发融入模式,用思想引领确保融入的方向,用体制机制增进融入的效率。二要把“进教材”作为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起点,加快构建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把习近平强军思想准确、快速、务实地引入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三要把“进课堂”作为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关键环节,将习近平强军思想写进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教案讲义,组织专业教师队伍精研习近平强军思想专题设置和讲授内容,以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完成课堂教学环节。四要把“进头脑”作为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根本追求,结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清国家、军队与小我的关系,引导高校学生理解、感悟、体验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精髓要义,助推高校学生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观念内化、行为外化、实践转化。
(二)着力强化内容嵌入:系统推动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
习近平强军思想,立足新时代强军兴军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与时俱进的科学军事理论体系。只有专门开设课程专题,才能帮助高校学生系统把握习近平强军思想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全方位理解强军兴军的根本保证、时代要求、奋斗目标、根本指向、战略布局、必由之路、强大引擎、根本大计、法治保障、重要依托、特有优势等,并深刻明晰政治与军事、战争与和平、稳局与塑势、系统与效能、物质与精神等辩证关系。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尤其是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板块中独立开设习近平强军思想有关课程专题十分必要。
具体来说,至少有三个工作抓手:一是可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设置一个相关专题;二是可以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设置一个相关专题;三是可以在大学生军训中的军事理论课设置一个相关专题。同时,应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持续丰富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教学模式,除了在思政课教学课堂主渠道重视和讲好“军事篇”,还要将“军事要素”“国家安全意识”“形势政策”等内容向其他课程渗透,使得各门课程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温度和情怀、价值和力量、博弈和斗争,真正做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⑨。
(三)着力强化问题导向:突出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⑩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是讲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习近平强军思想进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历史关口,前进路上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和矛盾问题有很多,能否从理论上回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引导高校学生筑牢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推进习近平强军思想入脑入心的关键所在。
一要着重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的问题。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等时代之题更为切近地摆在世人面前,也现实地置于思政课堂。对此,必须以宽广的全球视野讲清楚变革的本质在于国际体系的深刻变迁,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⑾为了应对国家安全高风险期,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底线思维,进一步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并作用于军事领域,突出表现为现代战争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显现,各类无人作战系统大量投入实战。比如在乌克兰危机中,无人作战、认知攻防、情报众筹、兵力派单等作战方式层出不穷。针对这些新变化,高校思政课应加强相关机理研究,揭示武器与人的辩证关系,以及科技进步与战斗力增长的内在规律——在人与武器的结合中,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必须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同时,还应加强规律研究,阐明军事变革对大国博弈的影响。三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放在国家现代化整体进程中运筹的问题。当前,距离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越来越近,还有很多堵点需要打通、痛点需要破解、难点需要攻克。比如,军事系统运行效能不强、国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迫切需要依托日益增长的经济科技实力,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以更优策略、更高效益、更快速度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高校思政课长期关注党的理论创新,熟悉党的治国理政经验,应充分利用这些专业优长,讲明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的现实考量,并能够“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⑿,为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重要战略参考和依凭。
(四)着力强化协同育人:积极构建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教育大格局
协同效应理论证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进行有机结合,其行为效果将超过其自身单独作用的效果总和,即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推动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本身就应该深入贯通“大思政课”理念,注重整体建构、结构优化、协同推进,积极健全系统整体发展、结构协调平衡、要素衔接顺畅的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教育大格局。
一要注重整体性建设。建设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教育大格局,应以“整体性思维”推动其各子系统整合,进一步强化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工作的顶层设计,统一制定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的实施方案,建立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的领导组、指导组、评督组等,从方案计划和领导力量上整体统筹建设目标和建设过程,以健全示范引领机制带动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工作整体优化。比如可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建设中制定相关推优政策,在高校中遴选出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系列精品课程、优质教材、重点工作室、示范名师等,以此带动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工作建设的全局式、内涵式发展。二要注重结构性优化。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在包含了主题、内容、载体、形式、方法、效益评估等结构要素,而对诸要素关系的正确把握与合理配备是实现系统功能优化的前提。应进一步把握其内在结构、要素特征,保持诸要素间的协调和平衡,以结构的优化强化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教育的整体效益。比如从主题和内容看,在内容设置上应聚焦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主题,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规律要求,在教材、教学内容上合理衔接不同学段;从内容和方法看,应针对不同强军主题内容精准匹配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习近平强军思想教学最优效益;从形式与效益评估看,应定期进行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工作的效益评价反馈,从而全面把握各种教育形式的优劣,及时调整和完善教育方式手段。三要注重协同化推进。打通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各环节、各要素耦合优化的堵点,完备的协同化机制是关键。比如健全“军一地”高校协同机制,注重借力军队院校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建设的优势力量,着力探索互补式、依托式、订单式、组合式等联合育人模式,在习近平强军思想课程、教材、师资、资源、平台建设上形成长效共研、共教、共育、共享机制;再比如健全“大一小”课堂协同机制,通过制度机制的建设畅通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小课堂”与社会志愿服务、部队实践活动等“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路径,切实解决大小课堂分离、割裂,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路径窄化等问题;还比如健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打破习近平强军思想“孤岛式”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象。
(五)着力强化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大师资”力量
习近平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⒁然而,受限于专业设置和编制条件等客观因素,地方高校目前还普遍缺少通晓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专业教师,更加鲜有掌握国防知识、具备军事素养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因此,有必要加强军地协作,利用优势资源,打造兼具“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⒂与“热爱国防、关心国防、支持国防、保卫国防”⒃的师资队伍,不断推动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
一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为了提高国防教育水平和军事课教学质量,国家层面进行了相应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例如,由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主办的军事课骨干教师研修班,邀请地方高校教师赴军队院校参加培训,内容涉及习近平强军思想、国家安全形势、军队发展方向、军事训练方法等。各高校也会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邀请军队院校教员辅导授课。未来,要进一步扩大“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步伐,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国防实践研修活动向常态化与系统化发展,努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同时,进一步健全军队一高校共建机制,使一线官兵、任务部队、驻外武官等军事人员进高校,稳定助力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二要坚持“专业化”与“协作式”相结合。当前,社会各界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引领,不断汇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军队院校锻造大批懂联合、晓实战、会打仗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地方高校创新国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大兴研战教战学战之风;其他社会团体,积极搭建培塑民族精神的舆论氛围,增强民众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但一体化统筹建设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纵向式衔接施教过程尚未充分落地,亟需打破藩篱、加强合作。比如按照“专业精良、优势互补”的原则,召集军地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宣讲团,在集体攻关、共同打磨习近平强军思想精品课的过程中,使思政课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三要坚持“专职型”与“多样性”相结合。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构建师资体系提出了建设方向,并围绕高校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的师资来源、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就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一课程而言,各高校应立足现有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应以任务委派、专项招聘、校内调配等灵活方式吸纳校内外人才资源、扩充师资力量。比如,邀请部队官兵、军队院校教员,讲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蓝图设计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新进展;依托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国防工业部门、军工企业等单位,讲授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成就等。
(六)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习近平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⒄推动习近平强军思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要跳出“书斋化”“象牙塔”式的纯理论灌输,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防和军队建设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的育人功能。
一要健全实践教学资源库。高校要持续加强习近平强军思想的“资源库”建设,进一步盘活实践教学资源,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牵引,统筹建立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实践教学资源查询平台,为高校规划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充分信息参考。比如全军上下进一步强化了军史场馆建设的分级分类建设,着力打造了军队博物馆、部队军史场馆、省军区系统革命军事场馆三个系列,逐渐形成了覆盖全军、辐射社会、功能互补、体系完备的红色谱系展陈教育体系。高校应积极与军事院校和基层部队沟通,健全需求对接,借力军队优质实践资源,主动融入军史场馆体系整体重塑的大格局,为习近平强军思想“三进入”提供优质实践资源。还比如联合打造“新资源”,高校可结合习近平强军思想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与基层部队、国防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创中心等联合开拓新资源,打造“纪念馆里的强军课”“行走的强军课”等,充分利用这些丰富资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⒅。二要提升实践教学资源运用质效。针对当前实践教学还存在某些“形式大于内容”“走马观花”以及思政课教师自由取舍、随意发挥的现象,要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方案的拟制,强化高校实践教学资源融入教学机制建设。通过规范的教学方案点准教学脉络,在系列国防科技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场馆、军事教育实践基地等实践资源中深度挖掘习近平强军思想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并通过现场教学、班组研讨、翻转互动、课后小结等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切实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课堂”衔接到“实践课堂”。比如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在实践资源的运用上打破单一“参观见学”的教学模式,结合理论需求灵活选择、设置实践教学场所,逐步探索“部队挂职锻炼”“战场实操演练”“斗争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新样态,多维强化高校习近平强军思想实践教学的获得感与体验感。三要注重实践教学资源数字转化利用。随着数智化技术的发展,应抓牢“数字技术+实践资源”的结合点,突破习近平强军思想实践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和地域短板,以教育部2023年推动开展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为契机,将系列革命遗址、红色场馆、军事展馆等实践资源转化为可视、可读、可交互的强军兴军教学视频、思政案例、数字教辅读本、精品读物等。同时,结合各类实践资源建设校园虚拟军事展厅、虚拟仿真强军课堂等,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还原历史场景、创设虚拟情景、营造交互体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虚拟的结合,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各类军事场馆资源、感受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成就、体验一线斗争等,在提升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课堂教学的带入感和在场感。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5页。
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35页。
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436页。
④习近平:《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135页。
⑤同上书,第6页。
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628页。
⑦《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98页。
⑧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56页。
⑨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载《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⑩参见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⑾钧政:《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胜利前进》,载《求是》2023年第5期。
⑿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21页。
⒀习近平:《论教育》,第34页。
⒁同上书,第188页。
⒂同上书,第190-192页。
⒃《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工作落实 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23年3月9日。
⒄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载《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⒅习近平:《论教育》,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