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政课教学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刘丙元
【摘要】如何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往往决定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教学操作,而如何进行教学操作,最终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价值能否得以充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不等于“理论+举例”。理论联系实际要忠实贯彻理论的基本特性,帮助学生掌握“完全的知识”;要从实践出发讲活理论,讲深讲透理论的问题逻辑,鼓励和训练学生应用理论,发展学生的行动智慧。思政课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不仅要在给学生“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上下功夫,更要在“教会学生”上付出努力,最终实现学生“懂、信、会、用”的四位进阶。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理论;实际
【作者简介】刘丙元,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5.1.69~74
【基金项目】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聚焦教学‘黏性’设计的学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研究”(项目批准号:SDS2022ZD12)、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教学‘黏性’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Z2021111)。
思政课教学为了讲清楚理论,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要求教师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然而,对于“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操作方式,思政课教师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因为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命题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理念时往往呈现不一的样态。如何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往往决定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教学操作,而如何进行教学操作则最终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实现。因此,研究揭示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命题的内涵及其基本逻辑,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学,而且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举例”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把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的内涵、逻辑。思政课教师大多懂得这个道理且也多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去达成这一目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教师大多把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为用实例来证明或说明理论的意涵,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理论+举例”的方式,即边讲理论边举例子,或者讲一段理论后再举出实例。不可否认,这样的理解和操作并不算错误,且教师借助这种教学方式也常常能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理论+举例”只能解决学生对理论“懂不懂”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学生“会不会”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绝不是也不应止于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因为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懂理论,而且要用理论武装学生,即学生要相信理论并且会用理论,也就是说,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思政课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自然要承担以上任务且要完成任务。由此,“理论+举例”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部意蕴,或者说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理论+举例”这么简单。
知识观影响着教学观,最终决定教学的具体操作形式。对于思政课亦是如此。我们怎么理解思政课所教的理论知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源于实际而又反映实际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对此,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2]理论和实际是统一的,离开实际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反映理论本身所必备的这一特质。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从其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研究实际、指导实际,通过研究实际、指导实际进一步深化理论认识、提升理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要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真正意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理论真懂真信。简单的“理论+举例”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全面反映理论的实质的,也不足以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并有效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应树立并贯彻正确的理论观。
即使从掌握知识的角度,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其深刻的教学论问题指向,即思政课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么掌握这样的知识。毛泽东指出:“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3]不与实际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对于人们来说是不完全的;不与理论结合,感性的认识也是难以摆脱片面而升华的。事实也证明,理论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会使理论知识获得生命力,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结合,则有助于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要解决的教学论问题或者要实现的教学目的,不是要学生简单地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完全的知识;既要使理论更接地气,使学生感受到其现实存在,也要帮助学生学会更理性、全面、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帮助学生掌握更完全的知识,也是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理论的实质。这对于思政课来说,是教学的必要;对于学生来说,是促进其成长的需求。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诠释理论与实际的内在联系和理论本身之于实际生活的真理性,从而保证思政课教学能够真正体现理论的特质;思政课要帮助学生掌握完全的知识,更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真正的思维进阶和自我成长。
二、理论联系实际即从实践出发讲好理论
在思政课教学中经常说要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理论联系实际即是讲深、讲透、讲活理论的有效方式。但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绝不是以“理论+举例”的方式,而是要从实践出发来阐释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4]这为我们指出了联系实际讲理论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5]这其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论。而一些思政课课堂之所以比较呆板乏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以上的方法论原则,教师习惯于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实践出发来讲理论。只有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才能把理论讲得鲜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要结合实践问题解释清楚理论的实践意义,即从实践角度阐释理论的真理性。理论的活的灵魂在于其在实践中展现的理论力量。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思政课教学要阐明理论的真理性,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尽管它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理论的真理性,但要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就要阐明理论的现实性及其实践力量,使学生认识理论力量在实践中的现实存在性。教师应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讲清楚理论在实践中的呈现方式,体现了什么样的实践活动规律,又能指导什么样的实践行动等。
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思政课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材料,即让学生看到理论在社会实践中活的现实存在。思政课教学不能从文本到文本,而应为学生提供观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理论的真实性。故而,思政课教学应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相济、相辅相成。杜威认为:“我们不能从思想中派生出存在来。暗示观念时必需有观察的材料;验证观念时也同样必需有观察的材料。”[7]这里所说的观察材料,实际上就是经验材料,即人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实际经历过或可实际经历的现实存在,这些材料是证明“观念”的现实存在的证据。杜威进一步强调:“只有当这种材料与产生这种材料的操作联系起来的时候,它对于认知的目的才有意义和效用。”[8]这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证明理论之合理性的实践材料,而且要论述清楚实践结果由来的行动策略及其来龙去脉,甚至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或参与这一实践操作过程,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把握理论的内在义理及其实践效用。因此,思政课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思考、亲身体验的结合理解和把握理论,最终实现真懂真信。然而,我们却常常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截然分开,好像课堂里面只能讲理论,课堂之外才是实践,而且对于实践教学的理解与操作又往往是领着学生走走看看,或者让学生去听听转转,似乎学生出了课堂、校门,到了社区、厂矿企业、场馆基地就算实践了。这其实还是理论与实际二分的思维,实践没有指向理论的感悟,理论没有变成实践的学习任务。
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社会实践中的理论存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受理论的生命力。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9]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理论真懂真信,而从实践出发阐释理论,可以是教师的行动过程,但也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从实践出发学习理论,不仅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理性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把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生动实践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去到社区村庄、厂矿企业、生产一线、田间地头等,研究这些地方、单位、组织的生产经营状况与成就,了解生活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探究党的创新理论在这些成就、变化中的操作性表现,揭示理论的指导作用。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这些生动实践中感悟理论的真谛,感受理论的力量,而且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到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理论。这是思政课教学把理性认识具象化为感性认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理论,会感悟到理论鲜活的存在,而当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理论真懂真信的时候,理论在学生内心将获得新的生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要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
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把理论讲活,更要把理论讲深讲透。而要把理论讲深讲透,首先要讲清楚理论的问题逻辑。这是因为问题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0]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产生的。而理论之所以不断地创新发展,仍然是源于问题,源于解决问题的现实需求。“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1]问题导向是理论的基本特征,问题逻辑是理论的基本逻辑。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理论之所以有必要且值得学习,就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的问题指向,蕴含着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任何事物之所以被称为知识或被认知的对象,都是因为它标志着有一个要解答的问题,要处理的困难,要澄清的混乱,要融贯化的矛盾,要控制的烦难。”[12]把理论的问题逻辑讲清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把握理论的实质。
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需要使学生理解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关系实质。一般的教学思路,就是要讲清楚理论源于什么样的现实问题,或者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现实矛盾,抑或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授理论是如何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尤其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解决这些问题何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思政课教学要做到说服学生,就要把理论是否以及如何抓住事物的根本讲透彻。而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核心就是阐释清楚理论是如何抓住了实际问题的关键,解决了什么样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要讲清楚理论的“彻底”之处。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其实就是把理论的解决问题的真理性讲实,讲得令人信服。列宁强调:“不要讲空话,不要空喊,而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14]这也是思政课教师帮助学生把握理论的问题逻辑的有效方法。思政课教师只有运用事实和数字把理论所指向的问题的存在样态和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效果讲得实实在在,才能使学生直观而深刻地感受理论的彻底性、真理性。
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需要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创新之处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之精髓要义。思想的创造性特性不是抽象的,更不是远离实际的,恰恰相反,它是在实际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思想’不是某种脱离自然的、所谓理智或理性的东西所具有的特性。它是有指导的外表行动的一种方式”。[15]思政课教学要把理论或思想作为一种有指导的行动方式的创新特性讲清楚。而要讲清楚理论的创新性,教师就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理论到底抓住了什么样的新问题、针对什么样的新矛盾,以及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用了什么样的新思路、新方法。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问题逻辑,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把握创新理论到底创新在什么地方,感受创新理论解决新问题、新难题的实效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新理论为何以及在哪些方面开阔了新视野、达到了新境界。
讲好理论的问题逻辑,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何谓正确的学习态度?毛泽东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持有的正确方法和态度进行过专门论述,他指出:“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1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学以致用的态度,就是学会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正确处理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政课教学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的问题逻辑讲透彻,既向学生展示从问题逻辑的角度分析、理解理论的思路和方法,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同时,从实际问题出发掌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领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魅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理论,并学会用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理论联系实际应鼓励学生实际应用理论
思政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不是落脚在解释理论上,而是落脚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上,而掌握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掌握了理论的表现在于会用。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精通,而“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7]不去鼓励且教会学生应用理论,思政课教学就不算完成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理论的意义时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理论学习的目的。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后,不仅会解释世界,也会主动去改造世界。
引导学生应用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在推动学生理论认识的深化。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18]理论是用来指导行动的,也是能够指导行动的,而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其实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真正而深刻的理论认识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去应用理论从其本质上就是认识没有完成,思政课教学不去引导学生应用理论,就是没有推动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事实上,思政课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应用理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认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当代学习理论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让学生有机会应用知识去创造产品和使他人受益,尤其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19]为学生创造应用理论的机会,指导学生应用理论,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也是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理论的实际意义进而激发其理论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此过程中,学生因为看到理论的实际之“能”而相信,因为感受到了自己“会”而愿学。
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承载理论价值的社会存在。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培养把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承载理论价值的社会存在。黑格尔有一论断:“人的真正的存在是他的行为。”[20]我们判断一个人的精神性存在,外在的行为表现才是可靠的指标。同理,思政课要把学生培养成一种特定的“社会存在”,就应使其拥有特定的行为模式。杜威也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这一主张:“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21]思想、观念、理论的核心在于行动,教人学习思想理论的目的也是为了行动。因此,思政课教学应通过引导学生应用理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行动自觉。只有使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进而形成相应的行动能力,学生才会真正地拥有理论,从而更自觉地践行理论。学会应用理论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具备行动能力的真正的社会存在。说到底,学生不是学了理论、懂了理论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拥有理论和践行理论的实际存在,只有实际应用理论、践行理论才会推动学生进行理论的持续内化,形成行动的能力和自觉,由此才能表现其承载理论价值的社会存在性。
五、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在于发展学生的行动智慧
思政课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成长,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实现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思想成为学生的武器。思想理论作为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要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就意味着学生要掌握这种智慧,并最终发展自己的智慧。
发展学生的智慧,需要培养学生有目的行动的能力。杜威在讨论理论之于人的实际意义时曾有这样的论述:“过去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所作的区别实际上乃是两种行动之间的区别:一种是盲目的行动,而另一种是明智的行动。智慧是有所指向的行动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而所指向的行动乃是一种成就而不是一种本来的禀赋。”[22]由此可见,智慧是人们明智的有所指向的行动的一种特性,所以杜威提出:“智慧的行动就是有目的的行动。”[23]思政课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拥有智慧,就是帮助学生发展有目的行动的能力。有目的的行动,即学生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抓住关键问题、关键矛盾而采取符合规律的行动。他们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得更好。毋庸置疑,这种行动智慧是理论运用于实际并在实际中不断进行锤炼,最终成为学生的思想武器所表现出的特性。所以,思政课如果只是传授理论的结论,而不是发展学生的行动智慧,那么教学就必然脱离实际,因为它没有使理论成为实际行动的指南,使理论成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可以说,行动智慧是弥合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唯一办法,由此,能够发展学生行动智慧的思政课教学,就是实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有效教学方法。
发展学生的智慧,需要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政课所传授的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智慧的结晶。但这种智慧的结晶并不必然、自然地会成为学生的智慧。智慧的理论源于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探究事物规律的躬身实践,所以要发展学生的智慧,思政课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躬身实践以践行真理的行动自觉。毛泽东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24]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是增长知识的路径,也是发展真正智慧的手段。所以,实事求是既是一种行动态度,也是一种发展智慧的实践方式。思政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出发,研究事物的规律,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联系即其本质,并作为行动的依据。这是方法论的掌握过程,也是态度的形成过程,更是行动智慧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都离不开学生思维的训练。“思维需要细心而周到的教育的指导,才能充分地实现其机能。不仅如此,思维还可能沿着错误的途径,导引出虚假的和有害的信念。思维系统的训练之所以必要,不仅在于担心思维有缺乏发展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担心思维的错误的发展。”[25]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也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是发展学生智慧的必要条件。要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发展思维的正确方向,体会到实事求是的真正意义,进而发展自己的智慧。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教学提升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政课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使其成为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深入挖掘理论联系实际所应遵循的基本逻辑和规律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尤其要研究透彻如何运用好理论联系实际,在有效阐释理论、增强理论说服力的同时,怎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不仅要把功夫下在怎么理论联系实际地给学生讲明白道理上,更要在怎么理论联系实际地教会学生应用理论上付出更多努力,最终实现学生“懂、信、会、用”的四位进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42.
[2][3][5][16][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818,853,801,815.
[4][6][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34,9-10.
[7][8][12][15][21][22][23][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译者:傅统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5,135,175,127,128,190,190.
[9][18][2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292,287.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2.
[14]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4-275.
[19][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译者: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8.
[20][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译者:贺麟,王玖兴.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13.
[25][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译者:姜文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