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本章需要着力讲清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明晰这些新理念新论断的原创性贡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
【作者简介】李玉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4.11.72~7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由三节、九目构成,全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其他章节的关系
从全书来看,作为第二板块(即第六章至第十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既是第一板块各章(即第一章至第五章)的逻辑展开,又与第二板块各章紧密相连,且与第三板块各章(即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有着相应的联系。
本章与第一板块各章的关系,体现为本章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实践,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各章的核心论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具体领域和层面上呈现出来。比如,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侧重于集中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章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生态观等论题作出的全面、系统阐释。
第二板块各章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拓展,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法治、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与其他各章在逻辑和内容上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比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其贯彻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也是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把握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既有助于在各章节的相互关联中更为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有助于立足各章侧重,精准阐述其所涉及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照、相互贯通,更好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逻辑安排
从本章来看,其内容主要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展开。
1.第一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节共有三目,主要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目“生态兴则文明兴”,着力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本部分通过分析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道理;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阐明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立足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需要注意的是,本节第三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1](P246)的论述,也是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回答。
第二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回答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本部分通过比较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同认识,阐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明晰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所在,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并对实践中如何破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立关系作出了阐释,从而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至简大道,擘画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的生态文明图景。
第三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本部分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四个重大转变”,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认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生动体现,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2.第二节“建设美丽中国”
本节是第一节的逻辑延续,共有三目,主要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第一目“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主要围绕加快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展开。绿色发展的要义,就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本部分在进一步明晰绿色发展的涵义的基础上,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举措做了具体阐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绿色发展的保障体系;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第二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而不是各部分生态要素的机械组合。本部分从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出发,阐明了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进而对具体任务举措作出了论述,主要包括: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第三目“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本部分在分析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晰了制度执行的极端重要性。
关于绿色发展、系统观念、制度意识和法治意识的阐述,在本节各目中不仅仅是对各自主题的理论阐述,解决为什么或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原则,是怎么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节内容所涉及的产业结构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推进荒漠化治理等,分散于诸多不同领域,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性,更需要在授课中处理好理论阐释与具体实践的关系。
3.第三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本节共有三目,同样表现为第一节的逻辑延续,侧重在全球层面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作出阐释。
第一目“保护人类共同家园”,通过阐述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以及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艰巨性,着力回答了世界各国为什么要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问题。
第二目“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着力回答了在全球层面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具体阐述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方案,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
第三目“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主要围绕我国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的贡献展开,具体阐述了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以及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等领域作出的贡献。
三、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难点探析
本章内容丰富,概念、理论较多,涉及领域广,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讲授本章内容,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一般生态知识的关系等问题。具体来看,本章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彰显着独特的中国智慧。讲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人来源于自然,自然是生命之母。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没有自然界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产生。“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56)
人依赖于自然界,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靠自然界生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自然界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还是人的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精神无机界”。[2](P55)“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进一步明晰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3](P173)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的能动性使人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可以通过认识、利用、改变自然使自然为自己服务。尽管如此,人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P769)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文明传承5000多年,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老子》《荀子》等古代典籍中诸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等论述,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2.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命题,进一步明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深刻意蕴,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讲清这个命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唯物史观认为,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劳动把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又把人类与自然界统一起来。通过劳动,人不仅改变了自然界,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也改变了自身的自然,使自己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发展。同时,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自然、历史、人三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自然史与人类史呈现为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显然,“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P146)
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良好的生态环境哺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那里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之地。唐代中叶以来,我国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很大程度上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迁有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把自然视为威力无穷的主宰,匍匐在自然的脚下,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的赐予。进入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了农耕和畜牧,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处于平衡状态。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开始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只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才能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这一重要命题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也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讲清这个问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绿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发展成果与物质财富。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人们意识到环境是生存发展的根本,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变换。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类将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泄物返回自然界。如果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能够顺利进行,就能够既保证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又促进两个系统的良性互动。一旦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就会出现断裂,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危机,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利用和保护、补偿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弥合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中出现的裂缝,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既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自然财富,又是一笔不可估量的经济财富。高山、草原、森林等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还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也不可或缺,而且是金山银山不能代替的。当各类环境污染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绿水青山就更为珍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当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时,谁都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体现着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最终来源也是自然界。可以说,“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5](P170)作为在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合力,一方面,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生产经验以及分工协作等,影响制约着劳动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把多少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物质能量,也就是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进而形成生产力。人类开发、利用水、火、空气、矿藏、土地、森林等所蕴含自然力的广度和深度,体现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也在客观上影响制约着自然力开发利用的状况,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等因素,从而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3](P171)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形成绿色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